发货量 1μg 浓度 50 ng/μL 甲基化程度 100.00% 验证方法 Sanger测序 形式 质粒DNA 缓冲液 ddH2O PH=7.0-7.2 运输条件 冰袋运输 储存条件 -20 ℃保存 有效期 36个月 基因描述 Epo(Erythropoietin),又称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,是一种位于人类 7 号染色体的蛋白编码基因,编码一种糖蛋白激素 —— 促红细胞生成素(EPO)。该蛋白主要在肾脏和肝脏中合成并分泌,参与红细胞的生成调控等关键生物学过程,并在贫血、肾脏疾病及缺氧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。蛋白结构与表达:EPO 蛋白由 166 个氨基酸组成,经糖基化修饰后分子量约 30-34 kDa,其结构包含 4 个 α 螺旋结构域,通过二硫键稳定构象,这种结构是其与受体结合并发挥功能的关键。EPO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主要由肾脏近曲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表达,肝脏在胚胎期是主要合成部位,成人期则以肾脏合成为主;在缺氧等刺激下,肾脏和肝脏的表达量会显著上调。核心生物学功能:(1)信号调控:与红细胞前体细胞膜上的 EPO 受体(EPOR)结合,激活 JAK2/STAT5、PI3K/Akt 等信号通路,调控红细胞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,促进红细胞前体细胞的存活与分化。(2)细胞行为调节:通过抑制红细胞前体细胞的凋亡,促进其增殖、分化为成熟红细胞,从而维持外周血中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水平,保障机体的氧运输能力;此外,EPO 还具有一定的组织保护作用,可减少缺氧状态下神经细胞、心肌细胞等的损伤。 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目前研究表明,Epo(促红细胞生成素)基因高甲基化在多种肿瘤中被发现,尤其在与缺氧微环境相关的肿瘤中研究较为集中:(1)肾癌:Epo 基因甲基化是肾细胞癌中常见的表观遗传改变之一。研究显示,约 60%-70% 的肾细胞癌患者存在 Epo 启动子高甲基化,且在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(如癌前病变或微小病灶)即可检测到,提示其可能参与肾癌发生的初始过程。甲基化水平与肿瘤的大小、侵袭深度呈正相关,且 Epo 高甲基化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差,是潜在的不良预后指标。(2)乳腺癌:乳腺癌患者中 Epo 甲基化发生率约 40%-50%,且与肿瘤的缺氧状态密切相关——缺氧可能通过激活缺氧诱导因子(HIF)通路,上调 DNA 甲基转移酶(DNMTs)活性,进而促进 Epo 基因甲基化。其甲基化可导致 Epo 蛋白表达下调,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红细胞生成及血管生成的平衡,间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。(3)脑胶质瘤:在脑胶质瘤中,Epo 基因甲基化常与其他缺氧相关基因(如 VEGF)的异常表达协同作用,加剧肿瘤微环境的紊乱。研究发现,Epo 高甲基化的脑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的血管密度更高,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更低,术后复发率显著升高。临床意义:Epo 甲基化作为肿瘤诊断与监测的标志物由于 Epo 甲基化与肿瘤的缺氧微环境密切相关,且在肿瘤早期即可检测,其有望成为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。例如:在肾癌中,通过检测血液或尿液中 Epo 的甲基化水平,可辅助实现早期诊断,其特异性优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,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或无法进行增强扫描的人群。此外,在肿瘤治疗过程中,Epo 甲基化水平的动态变化可反映肿瘤缺氧状态的改变,为调整治疗方案(如抗血管生成治疗)提供参考依据。